::: 檢索條件:找到符合的資料共2347筆 排灣族 / 物質 • 生活/ 飲食文化/ 植物、禁忌規範/ 小米、蕎麥、紅藜... 小米酒以小米、蕎麥、酒麴或紅藜製成。先將小米磨成漿後,裝入布袋滲乾成膏狀;再將其以蘆葦葉包紮後入水鍋煮熟;接著傳統上會將一團小米糕放入口中混入口水後,吐出置於甕底以發酵;現代則改為直接放入熟小米糕,並在最上層灑上蕎麥及酒麴,或紅藜粉粒以調味並發酵。最後,將姑婆芋葉蓋在最上層,並用芋頭葉封口後以石板壓蓋釀酒甕。如家中有孕婦則忌釀酒。 排灣族 / 物質 • 生活/ 飲食文化/ 植物/ vasa芋頭 芋頭根淺、耐旱,容易種植,其地下塊莖、莖和葉可食,原住民以其當主食已千百年。 排灣族 / 物質 • 生活/ 生態知識/ 植物/ vasa芋頭 芋頭根淺、耐旱,容易種植,其地下塊莖、莖和葉可食,原住民以其當主食已千百年。 排灣族 / 物質 • 生活/ 飲食文化/ 植物、器物工具/ vasa芋頭 芋頭採收後,會先挑一部分置於小屋儲藏,隔年當種用。食用方式包括水煮、蒸和烤等,也會烘烤成芋頭乾,以利上山打獵耕種時或平日方便食用,也利於儲存。通常用耕地旁自造的烤爐烘烤;烤爐是沿著梯田地形,以石頭、木板和蘆葦編成的面板建造,將芋頭置其內燒一天一夜後,即得芋頭乾。 排灣族 / 物質 • 生活/ 生產運輸/ 植物、器物工具/ vasa芋頭 芋頭採收後,會先挑一部分置於小屋儲藏,隔年當種用。食用方式包括水煮、蒸和烤等,也會烘烤成芋頭乾,以利上山打獵耕種時或平日方便食用,也利於儲存。芋頭乾通常用耕地旁自造的烤爐烘烤;烤爐是沿著梯田地形,以石頭、木板和蘆葦編成的面板建造,將芋頭置其內燒一天一夜後,即得芋頭乾。 排灣族 / 物質 • 生活/ 飲食文化/ 植物、器物工具/ vasa芋頭 芋頭採收後,會先挑一部分置於小屋儲藏,隔年當種用。食用方式包括水煮、蒸和烤等,也會烘烤成芋頭乾,以利上山打獵耕種時或平日方便食用,也利於儲存。芋頭乾通常用耕地旁自造的烤爐烘烤;烤爐是沿著梯田地形,以石頭、木板和蘆葦編成的面板建造,將芋頭置其內燒一天一夜後,即得芋頭乾。 排灣族 / 物質 • 生活/ 飲食文化/ 植物/ vurasi甘藷 甘藷主要有以下三種烹調方法:連皮水煮,最養生的吃法;去皮水煮,削皮後切塊煮熟,再加入薑味樹豆湯;烘烤法,將甘藷置於餘燼中,此種烤法能帶出特有的香甜滋味。 排灣族 / 物質 • 生活/ 生產運輸/ 植物/ djulis紅藜 紅藜可單獨種植或與小米混種,主要採收其成熟果實,傳統上再以杵臼碾子與水洗除去種子外的花被片,現今則用腳碾子處理。最後再以水洗去除紅藜皮上會影響營養吸收的的微量皂素。 排灣族 / 族群 • 社會/ 歲時節慶/ 植物、儀式行為/ 小米 傳統上收穫小米後,需將小米梗燃燒以邀請祖靈,並獻祭祖靈。 排灣族 / 族群 • 社會/ 歲時節慶/ 植物/ 小米 小米可做成許多平日食用的料理,例如小米粥、飯等;小米製品亦是祭祀、祭典、婚禮、宴客,或遠行時不可或缺的食材,包括:小米糕、粽或小米酒等。 賽德克族 / 物質 • 生活/ 飲食文化/ 植物、食用/ 土肉桂 土肉桂根的皮可做為零嘴食用。 邵族 / 族群 • 社會/ 生命禮俗/ 植物、婚嫁/ linshikay蓮蕉(美人蕉) 美人蕉別名為「蓮蕉花」,將花片曬乾後可泡茶飲用,紅花片可美顏,白花片則具降火、消暑功效。其地下塊根含有豐富的澱粉可食用,族人利用其根部治療黃疸型肝炎;葉子則治療跌打損傷。而因其繁殖力強盛,婚嫁時常用來祝賀「早生貴子」。 排灣族 / 族群 • 社會/ 歲時節慶/ 植物/ 小米 小米糕僅於重要節日時食用。 排灣族 / 族群 • 社會/ 生命禮俗/ 植物/ 小米 小米可做成許多平日食用的料理,例如小米粥、飯等;小米製品亦是祭祀、祭典、婚禮、宴客,或遠行時不可或缺的食材,包括:小米糕、粽或小米酒等。 排灣族 / 族群 • 社會/ 歲時節慶/ 植物、禮儀、食用、器物工具、身分地位/ 小米酒、小米酒杯 小米酒是珍貴、神聖的飲品,收穫小米後,將食用與播種的份量保留,剩餘的才能釀小米酒。小米酒最早是在小米收穫時,用以感謝天神、祖靈保佑豐收的祭品,飲用時需先以手沾酒向天灑三次。飲用時,要按照長幼順序,酒器也相當講究,有單口、雙口,及三口杯;雙口連杯,頭目敬酒或是新婚夫婦使用;三口杯,頭目協調糾紛後,頭目於中間、和解雙方於兩旁同時飲用,代表盡釋前嫌。 回第一頁上一頁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下一頁最後一頁